江口:“村路网化”让村民共享民生福利
2016/11/08    来源:     点击:750   

昔日的江口县,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难出、外货不入。如今,占全县公路总量90%的农村公路,编织起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山里人的生活在悄然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该县通过“村路网化”工程,解决了全县建制村村级“断头路”和街道、村寨与临近公路的连接通达问题,实现村与村之间的必要通达。公路通到深山区、库区的建制村、自然村,形成布局合理、畅通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逐步实现村级公路由线到面的“网络化”,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村路网化”成为江口新农村发展的奠基石、扶贫攻坚的助推器。 优势产业火起来“宽阔村路进山中,远方客商来村中。运走土产引来资,强村富民财路通。”这首顺口溜是农村公路给农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实惠的真实写照。

位于牛角山上的凯德办事处黑岩村村委会主任罗鹏说:“过去山上不通硬化路,连三轮车、农用 车都上不去,成熟的野生晚秋刺葡萄和金秋梨进不了市场。”如今,到了上市期,整个村就热闹了,挂着各地牌照的货车开到果园,争相把农民刚采摘完的水果运走。果农黄新种了400亩刺葡萄,往年最多收入6万元,今年可望达20万元以上;民和镇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充分发挥荒山优势,大力发展绿茶、烤烟、瓜果、畜牧业,农民人均年增收2400元。

因为路的改变,梵净山麓的农民过去是“想办法出去打工”,现在却是“争着回来创业”。闵孝镇平寨村村民杨秀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与同村青年结伴到沿海打工,后来听说自己老家也修通了公路,毅然带着多年打工存下的积蓄回到家乡,建起了占地百余亩的冷水鱼养殖场,并把本村20多位残疾人和妇女聘请来务工。养殖场被省内外商家定为中华鲟、三文鱼等鱼类供应基地,每天来这里拉鱼的车辆不少。

闵孝镇鱼良溪村位于交通便捷的省道线上,浙江客商黄赵明在这里发展葡萄上千亩,福建客商在 这里建起大型冷水鱼养殖场。昔日沉寂的大山热闹起来了,农民的口袋也随之鼓起来了。

一路引来百花开村里人的理念因路而开阔,思想也因路而解放了。以前,农村没钱修路,村民对修路不理解,完全依靠政府补助,典型的“要我修路”。如今,已转变成“我要修路”。

在太平镇,以快场村为代表的8个村,在“村路网化”工程中,除了修通规划的通村公路外,村民们自发筹资依托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修通了连接48个村民组的入户硬化路。马长河村民组位于梵净山腹地的28户人家,以每人筹资1000元、出工30个为标准,通过两年时间,修通了联接山外的11公里公路,使尘封多年的野蜂蜜、贵重药材和林下鸡销往山外。该组村民还依托公路和满山竹海建起了农家乐,吸引游客在这里休闲避暑,开展生态文化旅游活动。(黄昌俊 杨秀华 吴乃云)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