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五着力五突出”推进公共文化建设 全力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沿河自治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综述
2016/11/07    来源:     点击:623   

沿河县紧紧围绕“生态黔东·画廊乌江·山歌沿河·红色名城”的文化特色,着力推进文化设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供给、文化活动、文化效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便民性、均衡性和普惠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着力设施建设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沿河自治县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县城区主导的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采取权属置换的方式,将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原宣传文化中心划拨给县图书馆和文化馆,投入100万元对照明系统、供水系统、清洁卫生系统、隔热系统、室内外进行了装修装饰,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准;建成红军渡文化广场、乌江广场和碾房沟广场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同时,以乌江投融资公司为平台,融资2.3亿元,在县城区黄金山启动了图片馆、文化馆、体育馆和体育场建设,各项工程有序推进。乡镇文化服务设施实现新突破,累计投资63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思渠、沙子、新景等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其中4个乡镇达450平方米,其余都在300平方米左右,设有图书阅览室、科技培训室、文体娱乐室、多功能活动厅;建成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个。村文化服务设施实现新跨越全县半数以上村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今年投入100万元新建思渠镇塘堡村、夹石镇踩金村、甘溪镇大田村、板场镇板场村4个村文化活动中心,改扩建黑水镇龙堡村、土地坳镇竹花村、新景镇新仲村和淇滩镇淇滩村4个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建成农家书屋429个、数字图书进农家工程12个、乡镇农民体育工程9个、村级农民体育工程132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35个。同时,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着力惠民工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沿河自治县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的有效抓手,投入7400万,实施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覆盖工程,实现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全覆盖。目前已完成147个行政村的网络建设,覆盖农村家庭用户2.5万户,其中宽带用户2870户。今年投入3967.3万元,实施250个行政村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工程,完成110个行政村多彩贵州“广电云”分配网建设。实施城镇双向网络改造工程,启动官舟镇、土地坳镇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完成城区未覆盖双向网区域补点工作和沙子街道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22乡镇(街道)的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强化对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按时、高质放映农村公益电影5148场。实施增加农家书屋藏书量工程,采取“政府+购买”、“企业+捐助”的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图书购买力度,今年新购图书15077册,为全县429家农家书屋点采购配送图书64350册。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后建成乡镇农民体育工程9个、村级农民体育工程132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35个。

着力供给能力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性。沿河自治县围绕生态文化、土家民族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组织专家、学者和文艺专业人才深入乡镇、村采风、体验生活,创作《这山没得哪山高》《欢乐毕兹卡》《飚酒歌》《我的老家新家》,《恋曲山风歌》《摆手舞》,《薅草打闹颂廉政》《水·泥·畅想曲》等一大批优秀文学文艺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食粮。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围绕生态文化、土家民族文化、乌江文化和红色文化,依托中国空心李之乡、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等文化名片,建成沙子至中界“赏花采果”为主题的空心李景区,县城区集乌江文化、土家民族文化、居民休闲为主题乌江湿地公园和沙坨城市农业观光公园;挖掘乌江流域温泉的潜力,启动洪渡温泉风情小镇、团结街道思州温泉风情城和沙坨库区风景为主的淇滩古镇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景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显成效,沿河自治县多次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整理,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收集整理民间音乐20多条、民间习俗18条、民间医药22条、民间工艺20条、民间体育20条,编印出版《乌江文化旅游》《土家族医药》《沿河土家山歌》《中国乌江山峡文化旅游系列从书》等系列丛书,录制土家山歌《大雨落来细雨飘》、《这山没得那山高》等专辑,收录《薅草歌》《望牛山歌》《裁秧歌》《石工号子》《乌江船工号子》《土家妹子》等民间20多余首。沿河自治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省级8个、市级12个、县级40多个,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确认和公布,许多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拯救、保护。

着力文化活动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沿河自治县抢抓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加大培育民间文艺队伍力度,全县县级音乐、舞蹈、作家、书法等文体协会50多个,22个乡镇都组建了1支以上优秀文艺队伍,429个行政村组织了腰鼓、民乐、龙舟、花灯、武术等民间表演队,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了一大批文艺人才。节庆群众活动丰富多彩,沿河是“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保持无歌不节的习俗,在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各文艺表演、书法展览、舞狮拜年、游园活动、象棋比赛等文艺活动异彩;春节期间,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整合文体广新旅游局、教育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妇联等部门资源,举办“祖国好·家乡美” “迎新春·过新年·展梦想·奔小康”等主题文艺演出活动10多场次,充分展示了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各乡镇还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各类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淇滩镇先后举办了十多届的龙舟赛等。文化下乡活动有序开展,先后开展了以“欢乐沿河幸福年”为主题的“三下乡”、“六进村”春节慰问演出10多场次。专题文艺演出特色鲜明,先后成功举办了七届画廊乌江文化旅游节,沙子镇举办了七届贵州·沿河沙子南庄李花旅游文化节。

着力文化效能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性。沿河自治县始终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引领跨发展、凸显沿河精神重要抓手,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文化设施、阵地免费开放的规范化管理机制,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错时免费开放、免费培训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使免费开放、免费培训成为常态。深入推进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整治活动,以“扫黄打非”为切入点,建立省、市区域边际之间联动协调机制,实现互联互通大格局,使扫黄打非不留盲点不出现空白;加强歌舞、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全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突出正能量的舆论宣传主导性,以乌江先锋为品牌,深入开展十佳好教师、十佳好婆媳、十佳孝子、十佳好村干部、十佳创业青少年、十佳个体工商户等先进人物评选工作,积极营造崇尚创业、奉献社会、坚守美德的社会新风尚。(田维令)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