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白窗亮的房屋装饰一新,内容丰富的书屋干净整齐,为民办事的基层党组织干部始终伴随着暖心微笑……这就是遍布思南县的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给当地群众留下的印象。
今年来,思南县聚力实施“村有其家”阵地建设突破工程,按照“地点好找、环境好看、有话好说、有事好办”的要求,投入1180万元新建11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了526个村(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全覆盖,全力打造一批凝聚人心、激昂干事、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新家”:农业产业扶贫“加油站”
“走,到村委会去上课去,县扶贫办的干部来讲课了......”近日,笔者刚到思南县鹦鹉溪镇大头坡村,便看见当地村民三三两两地相约前往村办公楼接受培训。
“新修的村委办公楼条件太好了,除了120平方米的办公活动场所外,图书室、远教室、活动室、谈心室一应俱全,80个人在远教室里集中培训都不是问题了。”大头坡村支部书记张洪看着陆续进入远教室的群众高兴地介绍说道。
为发挥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用,大头坡村除了配备桌椅卷柜、办公电脑、电教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公示栏等基础设施,还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集中培训,提供“订单式”教学服务,由有一技之长的帮扶队员、科技特派员及“土专家”为党员群众传授农村实用种养殖技术。
同时,大头坡村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信息中转站和远程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及时宣传产业发展政策、上级惠农政策、种养加技术、农产品价格等信息,着力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带动群众致富推波助澜。
“自从村里有了定期培训后,我每次都去听课。平时遇到养殖难题,我也会来农家书屋查找解决的办法。”大头坡村养殖大户罗福娟对发展养殖产业的前景信心满满。
据悉,大头坡村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载体,大力实施新型农民人才培训战略,让当地贫困群众每人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既让群众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充满电”、“加满油”,又使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新规”:农民便捷服务“快车道”
“覃支书,请问一下,办生育证需要哪些证件?”“李主任,麻烦帮我复印一下证件”。笔者走进思南县张家寨镇井岗村,看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值班干部不停地回答着群众的问题,利落地收集着各项“代办”资料,忙得不亦乐乎。
近年来,思南县始终坚持把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群众和改进干部作风的主阵地,从资源整合、服务质量、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入手,为当地群众提供综合性、一站式、一条龙快捷便民服务,着力建设便民服务“阳光快车道”。
“我门村实行的是村干部工作日正常办公、周末轮流值班制度,同时,与供电、水务、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建立起联动机制,及时帮助解决应急民生事务,开展各种便民服务活动,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井岗村党支部书记覃仁浪向笔者介绍说道。
据悉,思南县526个村(社区)先后建立了首问负责制、办事承诺制、督办落实制、一次性告知制、约时服务制、限时办结制、服务结果公示制等管理制度,通过规范服务管理,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使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和正常化。
此外,该县还利用县、乡党校培训基地和农村党员干部短期实践教育培训基地等培训平台优势,定期组织基层党组织干部开展现代化办公技能和理念培训,引导村干部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用实际行动来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新貌”:农村文明乡风“孵化器”
每当暮色降临,华灯初上,思南县思唐办事处中和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便热闹起来。广场上,男女老少随着乐曲翩翩起舞;活动室内,象棋爱好者对垒攻杀;农家书屋里,大人小孩读书看报……
“过去咱们老百姓没地方可去,没事只能窝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现在没事时,大家喜欢去看看书、翻翻报纸、上上网、唱唱歌,免费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日子过得有意思多了。”今年65岁中和社区的代丽华谈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时,高兴得合不拢嘴。
中和社区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与“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建设相结合,还在周边修建了篮球场、文化健身广场等综合性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吸引了大量党员群众、留守老人儿童前来体验,流连忘返。此外,农闲时节,中和社区还积极搭建健康风尚舞台,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健身操等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展示了当地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让文明乡风逐步占领了农村阵地。“如今的新农村,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聚众赌博、酗酒闹事、打架斗殴的少了,学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成,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丰富精神生活的娱乐场所,还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温饱’问题。” 中和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国勇向笔者介绍说道。红火热闹的中和社区,是思南县526个村(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王青 田茂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