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精准扶贫留下农村美丽乡愁
2016/07/21    来源:江口县文明办     点击:476   

梵净山脚下,太平河河畔,江口县怒溪镇黄岩古村卧于青山溪谷间,宁静而悠然,进入盛夏,正是游人出行避暑的好地方。

近年来,在新的景区开发中,最具传统村落价值,又有美丽的大峡谷点缀,当数该县的怒溪镇黄岩古村。其魅力在于:一边是浸染着沟谷风光的乡野生态之美;一边是可以触摸到老寨数百年的悠长的历史古韵。遂形成了大峡谷+古寨游。这些,正是通过以精准扶贫、扶持乡村旅游而一步步实现的。

扶贫扶出乡村旅游

进入七月,笔者在梵净山下怒溪镇黄岩古村目睹到这样一种场景:由于乡村旅游的推进和不断持续的景点景区开发,引来众游客云集正渐成火爆之势。特别是周末,通过梵净山旅游复线有江口、印江的城里人,开着私家车携老带幼,半是避暑,半是出门短程旅游已成为一种常态。还有各种户外运动、摄影、自行车、私家车协会采风和体验也成常客。

“自从有了黄岩乡村旅游,我家的餐馆每天有五、六桌,遇到双休日人更多,平均毛收入在3000元左右,游客说这里的老宅古寨风韵犹存,可寻觅到远去的乡愁。”店主孟希洋是黄岩古村土生土长人,在外打工20多年,漂泊不定。家乡发展乡村旅游,他正是冲着回家乡搞餐饮经营来的。孟希洋边说边笑,最后透露说店内还缺一样东西,问大家知不知道?大家一脸的茫然。片刻,是孟希洋自己挑明了说他的店子经营了近一年至今仍没有店名,大家才恍然醒悟。四下察看后默笑。

黄岩古村,始建于明代,现有50户267人,一色的土家族孟姓占到92%以上。至今仍保留着古井、土法酿酒、筒子屋、石磨水车等农耕文化。傩堂戏、土法造纸、金钱杆、哭嫁哭丧为典型的非文化遗产。2014年被国家住建部等列入到第二批重点保护古寨,2015年列入全省9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江口县扶贫办派员驻村专抓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一期工程260万元,先后打造了一批旅游设施:寨门、步道、停车场、、临崖观景台等。

项目支持旅游扶贫

近年来,实施旅游扶贫,是江口县不断推进精准扶贫的一种创新模式和“江口样本”。

从2013年起,该县已实际整合各类资金9.268亿元用于实施旅游扶贫。经过几年的项目推进和建设,一批具有远近有名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诸如寨沙侗寨、云舍、黄岩、封神等古村得到既保护又开发,文化的、民族的和古今风韵的多元素交相辉映,旅游特色更是魅力无限,加上旅游设施的提质改造,对农家木屋实行立面改造,传统民居修旧如旧,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使乡村旅游景色更宜人,又“古韵”浓郁,不断唤起众游人的乡愁来,乡村旅游的路越走越宽阔。

近日,走进梵净山下新建的文化旅游风情小镇太平镇,沿途绿树翠竹长廊,一路河水潺潺,十里荷花婷婷。除了山美水美环境美外,增长天王广场上每天弥漫着民歌和浓浓的民族风情,乡韵乡愁乡味更是惹人醉。

绿色承载悠悠乡愁

在实施旅游扶贫打造“江口样本”中,该县有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只有绿色生态发展才有好奔头。

绿色生态江口,浓郁悠悠乡愁。江口在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坚持做好田园山水文章,几年下来,通过农业园区建设,再把园区变成景区,实现农旅一体、茶旅一体、果旅一体、农旅融合。客人愿意留下来,感受乡村农耕文化,休闲和度假,亲近大自然都是对乡愁的品味。其成功的模式有:怒溪镇四海(花海、茶海、果海、竹海)+旅游;鱼良溪农业公园凸显传统农耕文化;骆象村茶文化广场大力提升茶文化品牌宣传;德望乡梅坝村打造田园山水休闲旅游村等。使人在景中,最美的乡愁尽在水墨山水及梵净山绿色的田园中。

“来梵净山旅游,到外都是桃园般的景色,期望农村永远保持原生态和绿色,这也是我们游客的心之向往。人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想念,期盼有机会再重逢。”一位来自重庆的游客许女士留念梵净山下的田园景色和乡村旅游,情不自禁发出感叹。据了解,发展农村乡村旅游让游客记住和体味到了乡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直接带动从业人员1.2万人,旅游脱贫1.24万人,6万多人实现致富增收。(文德群 吴乃云)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