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苗族自治县按照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优越、产业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要求,大力实施“123456”工程,先行选择了迓驾镇青山村等9个村(寨)作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第一批示范点,重点推进建设144个行政村,着力打造精品村、景观带、整乡整镇等点线面相结合的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落实一个规划。针对农村发展无序实际,坚持“一张图纸落地,一个规划发展”,制定切合本村实际的村寨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等,规划制定充分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突出地方特色,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按照宜居宜业和宜游的要求,彰显每个乡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注重保护好有保存价值建筑民居,特别是一些古村、古民居、古祠堂和纪念性建筑,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搞千村一面。
突出两个重点。重点突出乡村环境整治。做到“三有三无”:每村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卫生保洁队伍、有卫生管理村规民约;村寨内外无卫生死角,连户道路无暴露垃圾、牲畜粪便,家庭院落无乱晒乱挂、乱堆乱放。重点突出乡村产业发展。结合区域实际,注重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在有条件的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推动群众共同致富。该县用于楠竹栽培、蔬菜种植、烤烟种植及太子参、百合等中药材、种植、畜牧等产业发展为群众创收近2.9亿多元。
实施“三改、四化”。大力实施改水、改厕、改灶和道路硬化、房屋美化、院落净化、环境绿化工程;逐步完善村级计(卫)室、干群连心室、广播电视户户通等基础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进村入户,提高“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该县盘石镇芭茅村新增农民文化休闲广场一个,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绿化正在进行中;芭茅永利医院、芭茅中学及芭茅幼儿园主体工程已完工;新增的芭茅计生服务室、计生协会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及芭茅小学维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通组连户路2120米,架设街道下水管65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35盏,房屋立面改造315户,危房改造46户,人畜饮水工程2处;正在建设公租房100套、廉租房100套和一条永利大道。
创建“五无”村寨。积极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推行小单元、网格式社会管理模式,围绕无“黄赌毒”活动、无群体性事件、无邪教活动、无偷盗现象、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五无”目标,大力倡导村民组建红白喜事互助组、生产劳动互助组、弱势群体关爱组、矛盾纠纷调解组等自治互助组织,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黄板乡峥岘村与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巴家村交界,辖17个村民组。由于地处接边地段,该村社会治安情况较为复杂。针对这一实情,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该县公安局黄板派出所秉持警务前移、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理念,联合重庆市秀山县梅江派出所在峥岘村设立“流动警务室”,共同签订《黔渝边区“集市流动警务室”协作协议书》,明确每逢赶场日,双方各派1名民警、2名协勤到“集市流动警务室”协助村共同开展工作,以实际行动架起警民“连心桥”。自“集市流动警务室”建立以来,共接待边区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发放法律法规、禁毒、消防安全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调解矛盾纠纷28件次,收集意见建议87余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25件次。“集市流动警务室”的工作模式加强了与群众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维护了接边地区的良好治安秩序。
推进“六个一”建设。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扎实推进“六个一”建设,即每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一处休闲文化广场、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宣传栏、一系列文化墙和一支文艺队伍。要多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积极开展“身边好人”、“清洁户”、“文明户”、“诚信户”、“五好家庭”、“生育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努力建成团结、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有条件的自然村寨,修建农家大院,老百姓晚饭后能到农家大院唱唱跳跳,邻里之间很和睦,以前有的矛盾,逐步得到化解。我县还投入资金250万余元,广泛动员各乡镇、村,在144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及公路沿线村寨绘制文化墙1800余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农民文艺宣传队伍200多支,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改观文明乡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刘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