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优势找出路
瓦屋乡自然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43383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4000余亩的司前大坝风光旖旎,多姿多彩的侗家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百年克兰寨古寨民居散发出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古老的傩堂戏演绎着侗家儿女的悲喜哀愁……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该乡发展农旅一体化路子奠定了基础。
2015年,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规划中的“铜怀”高速即将在瓦屋开设匝道口,瓦屋乡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乡党委政府也瞅准发展时机,抢抓机遇、谋定而后动,站在瓦屋长远发展的高度,聘请省内外专家,为瓦屋量身定制了《瓦屋乡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方案》。打造了幸福农家生态餐、田园风光秀色餐、户外运动康体餐、百年村落侗寨餐、返璞归真农耕餐“五个大餐”,走出了乡村旅游多样化发展的路子,当年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3月7日举行的瓦屋乡“油菜花观光月”活动和“五一”期间打造的《稻田守望者》“稻草人”主题公园活动,两次活动共吸引十万余游客到场观赏。
如今,瓦屋乡的“油菜花观光节”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旅游节日,每当油菜花开的季节,当地和周边省市游客从四面八方被吸引而来。不仅如此,由于该乡的旅游发展效果明显,带动了碧江区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各乡镇都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挖掘自身旅游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龙山乡的拔笋节、和平乡的QQ农场、坝黄镇的草莓采摘、漾头镇的糍粑节等等,大大丰富了碧江的旅游资源。
认准方向抓落实
思路有了,方案出来了,但项目资金如何来?“我们深知,单靠某一个项目资金来打造乡村旅游一系列设施,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有整合多个项目资金,才能滴水汇成海,干成大事。”瓦屋乡乡长杨波说。于是,该乡党委班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最终将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危房改造、精准扶贫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紧紧围绕“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目标,统一、协同推进瓦屋乡各项工作的开展。
今年,为更好提升景区品位和服务游客水平,该乡又整合了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一事一议、传统村落等建设项目上亿元资金,实施乡村旅游基础配套建设,涉及油菜花基地观光长廊、游客接待中心、观光庭、风雨桥等三十余个项目。“我们的目标就是讲瓦屋乡逐步建成全天候、全年可游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城市假日休闲娱乐的后花园。”杨波说。
为了让图纸尽快变成实景,该乡党委领导班子制定了严格的落实制度,一是实行一个班子成员两名干部牵头一个项目,全程跟踪项目,并蹲点服务,现场解决项目遇到的问题难题,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进度。对于完不成任务追责,并立下军令状。二是实行24小时作业,不管是下雨还是下雪,都不能中断项目建设。同时,该乡村民也积极支持项目建设,遇到占地、损坏农作物的情况,几乎没有村民出来找过麻烦、闹过事儿。经过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一期项目仅用了20几天就全部完成。
村美民富变化大
如今,走进瓦屋乡,成片的绿油油的油菜随风飘荡,一条条水泥路穿梭在绿海中,向四周的村村寨寨延伸出去,别具民族风情的风雨桥沿河而建,三三两两的村民悠闲地在桥上散步。呈现出一幅美丽如画的乡村田园风景。
“现在没得几个村民想往外面跑,我们村好多都从外面回来了。现在我们这里成了旅游区,在家里随便都能找到事做,既能赚钱又能照看家庭,一举两得。”瓦屋乡丁家溪刘大爷乐呵呵地说。
该乡的刘泽勇就是其中一名乡村旅游得益群众。2016年3月,他利用自己的2栋木房开办了农家乐,能同时满足200人就餐,今年油菜花节那个月,他就赚了7万多元。“现在不想出去了,即使是淡季,我每个星期都能接到五六桌客人,收入还算可以,还能种点地。”刘泽勇说。
据悉,2012年该乡农民人纯收入不足5000元, 到2015年,该乡农民年纯收入达到7509元,增幅达16.49%,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任琴超 蒋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