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程成绩明显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回眸2015年,全市文化工程成绩明显。
去年,全市共向上争取文化类资金15398.232万元。争取到省体育局批复我市实施301个“村级农体工程”、37个“乡镇农体工程”、35条“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项目,总投资2343万元;争取到铜仁游泳馆、铜仁体育馆中央免费开放资金200万元。为加快城乡文化建设提供了经费支撑。
完成市图书馆项目工程造价预算审计、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招投标、建设场地临时用电用水搭接、主体框架等工作。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近750万元。
完成9个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4个县城数字影院,实现数字影院县城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数字影院15家42个厅3299个座位。
在开展送电影进村活动中,全年在2771个行政村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5262场,完成全年任务总数的106%,在全省排名第三。
全年共订购影片151部,放映66904场。其中,故事片32689场(儿童影片1663场),短科教片34215场;公益影片50022场,商业影片16882场。累计观影人数达205.5万余人次。
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农村文化“种子工程”,并在玉屏自治县试点实施。
政府推动大文化建设
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市文化产业得到稳步发展。
为了让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市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借鉴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进桃源文化产业集团组建工作。在考察学习后,我市制定了《铜仁市文化产业集团组建工作细化方案》,对局属国有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系统的资产进行了摸底调查,初步明确了市桃源文化产业集团国有资产注资清单。
制定了《铜仁市文化产业集团组建方案》,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后,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
同时,按照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启动36项行动的决定》要求,制定了《铜仁市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施方案》、《铜仁市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关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办法措施文件。在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江口县民和镇、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河西社区、思南县塘头镇青岗坝村、万山区下溪乡先后启动了市级示范点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去年,先后向省文化厅申报了11个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项目。松桃苗绣基地获得了2015年贵州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荣获省首届(2015年)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刺绣类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松桃梵净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手工编织研发创意项目被国家文化部列入2015年度全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编制上报了铜仁市武陵山大剧院、梵净山绿色休闲示范县、武陵山民族文化影视中心、铜仁市武陵山民族博物馆、铜仁市“九龙洞”水上训练基地等5个项目。
多彩活动丰富百姓生活
为了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我市重点打造碧江“中华传统龙舟大赛”,万山“丹砂之恋”、松桃苗族原生态舞蹈、玉屏箫笛文化、江口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石阡温泉长寿文化和“仡佬族毛龙节”、“墨韵茶香·福寿印江”、思南“花灯艺术节”和“中国舞龙之乡”、德江原生态“傩堂戏”、沿河“画廓乌江·天地绝唱”文化体育品牌,全市“一区县一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成功举办了画展、摄影展、书法展、美术展,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70周年合唱大赛、广场舞蹈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
组织了首届铜仁市“群星奖”和2015年度“五个十”文艺创作评选工作。创作的纪实文学《透明的红蜡烛》、《最善的人最美的心》、《青春的温度》、《铁骨治黑恶热血铸忠诚》等四篇已经编入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追赶太阳的人》一书。
同时,还开展了“中国梦·富民梦”“三下乡”文艺演出43场次,承办了“诵读经典·厚德仁义”中华经典朗诵大赛、非凡置业杯“快乐铜仁”激情锦江大擂台赛。
成功举办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之“春潮涌动、仲夏放歌、武陵金秋、隆冬畅想”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承办了全省流动图书延伸服务现场会和省区域文化联动片区农村文化“种子工程”专题讲座,扩大了铜仁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交流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梵净山歌舞团有限公司和相关区县演职人员分别赴江苏苏州、江西南昌开展了文化交流活动,展示铜仁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宣传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品牌。(戴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