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铜仁从“送文化”变为“种文化”
2016/01/04    来源:     点击:394   

        近年来,铜仁市通过强基础、育人才、创品牌等措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资源和服务下移,初步形成了体制健全、机制灵活、阵地巩固、事业繁荣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强基础,以单化整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功能。近年来,该市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基本建成了覆盖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常态化。并计划用时2年建好16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建成35.4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

育人才,以少带多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从去年以来,该市建立了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点,在条件相对好的村(社区)成立社区文化站,在每个示范点配备和培养农村文化事业人才队伍。目前,全市有文艺人才847人,专业文艺队伍18支,业余文艺队伍600支。

同时,该市鼓励和引导艺术院校学生、离退休文化工作者以及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作为文化管理员或文化志愿者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协助管理或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创品牌,以精带活推进基层文化供给生产。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该市将县级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通过实施农村文化种子工程,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一大批贴近农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并打造了“乡村大舞台”群众文化品牌,培育农村“文化品牌种子”,传承和突显地方文化特色。

该市还把特色文化工作融入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丰富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如在石阡,舞仡佬毛龙活动已成为重要的全民健身运动,在印江,书法文化进入了校园和家庭。

此外,该市还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点带面,发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示范区创建引领作用,全面开启文化惠民服务新模式。(谭勇 戴金松)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