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大胆探索,找准种“文化”新路子
2015/12/10    来源:     点击:369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以农村文化“种子工程”这一示范项目为抓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铜仁市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初步实现从“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创新思路,找准农村文化“种子工程”出发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明显增强,出现了“求乐”这一综合性的特点。这可以说是新形势下农村文化需求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农民文化需求的出发点。鉴于此,全市按照“政府推动、以组为主、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思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发展新思路,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变化,抓住农村群众“求乐”这一兴奋点,以便民惠民为落脚点,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针对农村分散的特点,选择相对集中,环境卫生好的农户院坝为载体,建立“欢乐院坝”,让广大农村群众在农闲时、重大节日及春节期间,以这一较为固定的“欢乐院坝”为表演舞台,开展形式多样文艺活动。

同时,以“欢乐院坝”为载体,把文化阵地与服务向偏远乡村辐射,使“欢乐院坝”成为文化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服务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农民自娱自乐的“俱乐部”。

注重投入,培植农村文化“种子工程”支撑点

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农村文化活动室未纳入规划,但我市依然通过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对项目进行整合,改造和完善农村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使其功能设置更科学更合理,为群众搭建基本的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农民的精神文化主阵地。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率先把玉屏县作为农村文化“种子工程”试点,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在总结玉屏县实施农村文化“种子工程”的基础上,成立全市推广实施农村文化“种子工程”工作机构,出台相关文件,形成全市层面的总体实施工作方案,在全市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将农村文化“种子工程”的经费列入市、县、乡三级财政预算。将该项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与干部的工作业绩挂钩,推动落实。

丰富活动,抓住农村文化“种子工程”兴奋点

积极依托“六进村”、“三下乡”、文化走基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满足农村群众“求乐”的需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以“欢乐院坝”为农村种子的发源地,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

使农村群众经常在家门口就“有戏看”,采取自娱自乐的方式,并定期组织文艺志愿者、农村文艺骨干、农村文艺爱好者等开展文艺辅导、培训等,让农村文化这颗种子播种、发芽、繁殖、开花、结果。这种种文化的方式,既为满足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又改变了以往闲下来就赌博,没事就翻空话等陋习。同时,把村、组文艺爱好者、民间民俗表演者等召集起来,组成民间文艺宣传队,让农村群众自编唱词,把宣传计划生育、科技知识、村规民约等运用文艺表演的传统文艺形式表现出来,深受群众喜欢,这促进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维护了村情秩序,弘扬了文明新风,真正让农村文化这颗种子得到遍地开花。

加强人才建设,打造农村文化“种子工程”着力点

以培育农村“文化骨干种子”为着力点,配备和培养农村文化事业人才队伍,解决好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有人牵头,有人会组织的问题。针对如何解决农村文化种子工程延续发展的问题,我市以建立村级文化管理员和文化志愿者相结合的制度,鼓励和引导艺术院校学生、离退休文化工作者以及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员作为文化管理员或文化志愿者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协助管理或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促进群众性文艺团队快速发展。依托农村或社区文化示范户、文化中心,鼓励和扶持各类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文艺社团快速发展,探索社区群众性文化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打造不走的文艺队,推动农村

文化活动常态化、持久化,实行文化结对帮扶和定期开展培训。据初步统计,全市1246支业余文艺队伍和200支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终年均开展各类文艺培训100次以上。

彰显特色,实现农村文化“种子工程”有看点

铜仁市具有浓厚民族民间文化,最典型的有松桃苗族四面鼓和寨英滚龙、玉屏的箫笛艺术、思南的土家族花灯、万山的鼟锣艺术、碧江区的龙舟艺术、德江的傩戏、石阡的仡佬毛龙、沿河的肉莲花舞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此外,还有松桃的“四月八”、“六月六”节、玉屏“赶坳节”、沿河“赶年节”、江口“羌年节”、石阡“敬雀节”等等民俗民间文化。作为农村文化种子工程,我市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以“欢乐院坝”为平台,让各类民族节日和民族民间活动得以继承和发扬,开展活动越多,广大农村老百姓得精神文化生活越丰富,从而彰显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节目,以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谭勇)

     | 铜仁市文明办

     | 安超

     | 张晓云

    田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