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何英身披“全国劳动模范”的绶带,站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这位来自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的党委书记,用7年光阴,从搬迁群众成长为社区“大管家”,带领群众绘就了安居乐业的动人画卷。
我们是一家人
上午10点,旺家手工艺品有限公司里不时传出阵阵说笑声。
“今年接到了贵阳、东莞那边近2万元的新订单,订单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大家的收入最少也增加了2000元。”公司负责人许平一边介绍一边忙碌着,将毛线钩织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当初多亏英姐帮我争取创业扶持,不然我还不知道在哪里打工呢。”
鼓励妇女利用空闲时间承接家政服务和手工编织订单,是何英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的“招数”之一。在她的推动下,社区构建起“摸底——培训——送岗——跟踪”全链条服务,建成了6000多平方米的易地搬迁微工厂产业园,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办在了群众“家门口”,社区劳动力就业率达94.5%,户均年增收2600元。
既要做好就业的“引路人”,也要做好民生的“守护者”。何英积极探索推行“三个代理”服务,让“代理儿女”照顾社区老人日常生活,定期组织老人们开展文娱活动;让“代理家长”结对包保,定期家访,及时掌握社区孩子的思想状态和学习动态;让“代理导师”解决搬迁家庭没时间带孩子、无法辅导学习的困难。社区还打造了“旺家老年食堂”,成立了工作日“益童乐园”……处处都有着“家”的温暖。
夜幕降临,社区广场上热闹起来。“社区是个大家庭,只有把每个人都稳稳托住,日子才能过得更好。”何英听着大伙的欢声笑语,嘴角扬成幸福的形状。
团结就是力量
在旺家社区“英姐来帮忙”工作室里,何英正耐心帮胡再香解决医疗报销的难题。“感谢社区干部的关心,给我减轻了好大的负担。”胡再香对“英姐”的帮忙赞不绝口。
“英姐来帮忙”工作室是由何英牵头打造的一支服务队,通过发挥社区党员、志愿者、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便民服务。目前,“英姐”已累计帮助社区群众找工作、解心结、排风险1000余次。
作为万山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旺家社区承载着来自思南、印江等地的1.8万余名搬迁群众。“社区治理就像绣花,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翻开何英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需求和近期的重点工作,“有时候一个人搞不定,就把大家都团结调动起来!”
为调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何英创新探索了“四民”服务深化“四安”家园品牌建设,建立起“党建+网格+楼栋”管理模式,将社区划分为12个网格,设立网格长12名,联户长282名,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格局。何英还倡导创立了“老妈妈防火团”,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帮助居民群众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带领社区群众共建共治共享。
在何英的带领下,旺家社区先后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荣誉属于劳动者
从农村妇女到“新市民”,从建档立卡户到社区党委书记,何英多年来扎根岗位、无私奉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区居民服务,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振兴答卷”,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肯定。
“何书记就是我们的榜样,干工作任劳任怨,总是冲在最前面。”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社区干部都干劲十足,大家一心想着多做点实事。”
“何书记人好得很,又负责,对我们就像家人一样。”
……
何英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消息传来,大家纷纷点赞。
一声声赞许的背后,是无数个坚守岗位的日日夜夜和顾大家舍小家的辛勤付出。孩子的家长会、父母的生日、丈夫的重要时刻……这些本该陪伴家人的时光,何英总是因为工作缺席。“有一次孩子生病住院,我忙得脱不开身,都是丈夫一个人照顾。但他们从来没有埋怨过我,还总是宽慰我,让我放心工作。”每每说起这些,何英都泛红了眼眶,满是对家人的愧疚,“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他们是我最亏欠的人,也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何英在工作中全力以赴、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旺家好,群众笑,就是我最好的奖章。”继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励志搬迁群众、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最美劳动者、新时代的贵州人等称号后,何英的荣誉又添“全国劳动模范”一抹新彩。
“荣誉属于所有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何英捧起证书,话语里充满了诚恳与力量。(姬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