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
11月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王沪宁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会上,68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其中,贵州省杨波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杨明、王华银、石丽平、卢方建等11人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提名奖获得者名单
(贵州11人)
杨 明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锦绣学校教师
王华银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茶园组村民
石丽平(女,苗族) 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卢方建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公安局莲城派出所辅警
刘 旭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
刘付昌、郭德刚 刘付昌生前系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山水社区居民;郭德刚系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鲁班街道隆堡社区居民
张泽鑫 贵州省公安厅科技信息通信处处长
姜 涛 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
刘秀祥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
余晓惠(女,布依族) 贵州省政府办公厅服务中心退休职工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石丽平背后的“苗绣故事”
01
缘起苗绣
用心静候鸽子花开
对生长在松桃苗乡山寨的石丽平来说,外婆和母亲带给她的“指尖记忆”弥足珍贵。
石丽平与母亲合影
在石丽平的幼年时期,母亲织布绣花的身影,是她心中最坚实的依靠。在与苗绣最初的接触中,也是母亲手把手教会她怎么用一根针、一缕线绘出神秘绚丽的图案。
苗绣传承便是如此,在女孩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学织布、刺绣,出嫁前,女孩会亲手绣自己的嫁衣。母传女,女传女,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延续至今。
从小耳濡目染,石丽平三四岁就学会了拿针配线。“苗家女子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刺绣,对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长大后,石丽平学习苗绣技艺已不满足于家人所传,而是遍访名师、潜心学艺,并成为松桃苗绣的第七代传承人。
松桃处于黔渝湘“中国锰三角”的核心,早年下岗后的石丽平原本专注于做锰矿生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常年行走于各大城市,早已让这个小城女子有了超出一般人的阅历和见识。
松桃团山社区绣娘培训
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像“多米诺效应”一样席卷全球,锰矿业也遭受严重冲击。石丽平经营的锰矿及锰系列产品价格一路走低,上万吨的锰产品亏本也不能脱手,于是她思索着转产项目。
看出了国内钢铁行业已经有了产能过剩的征兆,依托于钢铁行业的锰产业,在产能过剩的大前提下,必将腰斩。当年12月,石丽平毅然选择转型,创建了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
背水一战需要勇气,但石丽平内心坚定且早有决断。早在这几年前,她就开始收集松桃当地的老绣片,整理各种针法以及刺绣图案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那时只是爱好,当遇到转型时,我知道这是一个机遇。”
鸽子花
石丽平最爱的鸽子花,盛开在梵净山一年四季的春风之中。在她看来,松桃苗绣和鸽子花,都是梵净山的产物,是武陵山脉对铜仁人的馈赠,带着梵天净土的灵气。“我希望苗绣也能像鸽子花一样,经过冰川世纪的变迁,还能留存于世。”
在传播和传承苗绣文化的过程中,石丽平种下一棵珙桐,然后静静等待她的盛开,期待用美丽回答一切。
02
情牵故里
用力搭建幸福云梯
苗族最初的起源都是蚩尤九黎一脉,共同的祖先是蝴蝶妈妈。
松桃团山社区锦绣坊的苗绣
苗族最初的起源都是蚩尤九黎一脉,共同的祖先是蝴蝶妈妈,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他们迁移到不同的地方,地理环境和氏族之间的习俗差异,长期演变下来形成不同的分支,但总有共同的地方,比如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农耕文化的崇拜。
早期,为了收集针法、纹样资料,石丽平几乎走遍了贵州各地。很多掌握传统技法的绣娘没读过书,也不会说汉语,只能用视频录下她们的刺绣方法。有一些刺绣技法早已失传,只在老物件上能见到,于是她到处搜罗旧物,并找来20名绣娘专门修复它们。
石丽平指导绣娘们刺绣
据石丽平回忆,对她打击最大的一次是2015年松桃发大洪水冲走了她8年的收藏,“平时我是很坚强的人,但那一次我哭了,这么多年收集的资料一下子就没了。”
打击并没有让石丽平停下脚步,“现在有了大数据,以后东西收集好之后就放到云端,再也不会被冲走了。”在传承刺绣文化的同时,石丽平也想方设法让更多的苗族绣娘利用手中的技艺脱贫致富。
“送人黄金万两,不如送一技之长。”2013年,省妇联牵头启动“锦绣计划”,计划将留守妇女等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实现政策“输血”与自身技能“造血”并举的脱贫效果。
石丽平在全国两会现场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石丽平在采访活动现场介绍起了“百万绣娘”计划。通过这一计划做好做活民族工艺品牌,带动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小小针尖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带领一方人民走上幸福的道路。”
致力于苗族服饰、苗族文化影视、苗族歌舞、苗族饮食等苗族文化产品开发的贵州省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发展了花鼓、鸽子花、梵净山风光、鱼龙图腾、生活习俗及民间故事6大刺绣系列共220个品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4月,石丽平在淘宝注册了她的第一家店“鸽子花松桃苗绣”。2个多月的体验,不仅让石丽平对直播带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如何通过平台经济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2019年万山区锦绣培训班开班
在石丽平看来,“当前发展‘平台经济’的关键在于科学界定平台责任,尽快出台平台尽职免责具体办法,建立鼓励平台创新发展的容错机制,让平台和商家的经营更有确定性。”
2019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科学合理界定平台责任,明确平台与平台内经营者的责任,加快研究出台平台尽职免责的具体办法。远在大西南的石丽平也密切关注着这政策,她努力用实践推动国家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石丽平建议,在复工复产、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平台尽职免责的实施细则,明确平台和经营者的责任,让大家的经营更加有确定性。回到松桃后,她更为这花下了大力气。
03
永葆初心
用情传承苗绣使命
只有实现了经济效益,保护和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对于文化传承,石丽平认为,“我觉得首先要有敬畏心,才有对文化的尊崇,才能耐得住寂寞。在非遗这个板块,我觉得不能停留在守望阶段,我想做的,是激发非遗自身的内在动力,将非遗化为指尖经济,以产业发展来反哺非遗。”
在民族文化传承路上,石丽平始终主张“用”。她说,“只有‘用’起来,才能更好地去保护。开发苗绣产品,要契合时代发展潮流,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
在苗绣作品的创作上,石丽平一方面力求与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将梵净山的鸽子花、苗族的四面鼓等元素融入纹样和图案,另一方面则充分运用现代化设计理念,将苗绣与时尚服饰相结合,为松桃苗绣注入更多现代美学元素。
石丽平与绣娘们
苗绣是“穿在身上的史书”,是松桃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她的延续,伴随着苗族的迁移和苗族文化的演变。苗绣这类手工艺日渐式微,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无关系。
“我心中最好的保护传承方式,就是让苗绣像她最原始的形态那样,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石丽平说,“我们现在做得更多的是设计符合时代特征和审美,又包含苗绣元素的产品,让人们更易接受,于无形中融于日常。”
抢救濒临消失的刺绣技艺,本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绣爷“杨光荣
石丽平的公司创业初期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公司仅有3名绣娘。后来从全县28个乡镇的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招聘120人,经过整整3个月培训,由于对刺绣标准要求严格,最后只有6个人合格录用。”
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石丽平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贫困群众虽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城镇,解决了交通、就医、教育等问题,但就业仍是一个难题。于是,她想到通过发展刺绣产业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为父老乡亲开拓一条增收路子。
精美的苗绣
石丽平的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灵活就业模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薪酬模式。妇女在家就能就业,不仅有了经济来源,也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如今,松桃苗绣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188万群众带来了新生活,在全市各大安置点,石丽平建立了100个易地扶贫工坊,通过传授苗绣技艺,带动了4000多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
仅仅2019年一年,石丽平的苗绣团队就“绣”出了6000多万元,带动了50多万妇女就业。石丽平说,“作为铜仁市妇联的兼职副主席,带领妇女脱贫致富,也是我的职责所在。”
苗绣产品
在今年“两会”上,石丽平的建议是《搭建手工艺平台,提倡一人一工坊》,旨在推行灵活就业、居家就业,让参与人照顾好家庭、老人和孩子。
“希望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就像串珍珠一样,把一颗颗珍珠串起来,做成一根项链,很多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我们,服务更多的人,也帮助更多的人。”石丽平对未来充满憧憬与信心。 (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勇 李桃红)